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专利申请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为了确保专利质量,提升整体创新水平,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专利审查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与严格把控。这一举措直接导致了专利审查周期延长,授权难度加大。

高企申报,企业必须重视并提前规划!
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例,以往其审查周期通常为 6-8 个月,而如今已延长至 8-10 个月甚至有的12个月还没出结果。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更是漫长,平均需要 1.5-2 年,甚至更久。专利授权率也出现了明显下降,不再是曾经的 “高枕无忧”。
这种变化对高企申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高企认定对知识产权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要求,知识产权不仅是申报的硬性门槛,更是评分的关键要素。在高企评审中,知识产权的技术先进程度、对产品(服务)的支持作用以及数量等方面都占据着重要分值。
专利审查周期的延长意味着企业若想在高企申报中满足知识产权要求,就必须更早地启动专利申请工作。若仍按照以往的节奏,等到临近申报才开始准备专利,很可能会面临专利尚未授权,无法在申报中有效使用的困境。
在高企申报的准备过程中,企业需全面考量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从申请时机到类型选择,从数量规划到与企业业务的关联性,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许多成功申报高企的企业,正是在这些方面做到了精准布局,才顺利跨越了高企申报的重重关卡。
一、规划申请时机
鉴于专利审查周期的不确定性,企业应秉持 “早规划、早申请” 的原则。一般而言,建议企业在计划申报高企前 1-2 年,甚至更早,就着手制定知识产权规划,明确专利申请的时间节点与目标。对于核心技术,应尽快启动发明专利申请,虽然其审查周期长,但授权后稳定性高,在高企评审中具有较高的分值权重。同时,合理搭配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以丰富知识产权的类型与数量。
二、合理选择知识产权类型
企业应根据自身技术特点和发展战略,科学选择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适用于具有较高技术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核心技术,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技术保护和市场竞争优势。实用新型专利则更侧重于产品的形状、构造等方面的创新,其申请周期相对较短,可快速获得授权,对企业的短期技术成果保护和高企申报具有重要意义。软件著作权对于以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知识产权形式。
三、精准规划知识产权数量
在知识产权数量方面,企业应结合高企评审标准,制定合理的目标。根据经验,建议企业年均申请知识产权不少于 5 项,连续三年申请知识产权不少于 15 项。当然具体数量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研发来定。同时,注重提升知识产权的质量,优先申请 Ⅰ 类知识产权和技术先进度较高的专利,以实现知识产权的 “高质量” 申请,从而在高企评审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四、强化知识产权与企业业务的关联性
高企认定所要求的知识产权必须与企业的主营业务密切相关,能够在产品(服务)的技术创新、性能提升等方面发挥核心支持作用。企业在进行专利申请时,应确保专利的技术内容与企业的研发项目、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紧密结合,形成清晰的技术支撑链条。在申报材料中,要详细阐述知识产权对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贡献,增强申报材料的说服力。
高企申报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专利审查的严格化趋势无疑增加了申报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企业只有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全面规划知识产权工作,才能在高企申报中抢占先机,顺利通过认定,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赢得更多的机遇与支持。
五、重视税务审查,提前规范研发费用管理
税务审查在高企申报中扮演着 “把关者” 的角色。税务部门会对企业研发费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规性进行严格核查,包括研发费用的归集范围、核算方式、凭证留存等。一旦发现问题,不仅会影响高企申报结果,还可能引发税务风险。
研发费用的归集范围有着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人员人工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用与试验费用、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等。企业需提前熟悉这些范围,确保每一笔研发费用都能准确归集。
同时,要建立健全研发费用辅助账。辅助账是研发费用核算的重要依据,能够清晰反映研发费用的支出情况。企业应在研发项目立项之初就设立辅助账,详细记录各项费用的发生时间、金额、用途等信息,并及时整理相关凭证,如发票、合同、付款凭证等,保证凭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高企申报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专利审查的严格化趋势、税务审查的严谨要求,无疑增加了申报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企业只有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全面规划知识产权工作,规范研发费用管理,才能在高企申报中抢占先机,顺利通过认定,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赢得更多的机遇与支持。